關於西西的《我的喬治亞》
– 由謝曉虹撰寫
二千年前後,西西迷上手作娃娃屋。在出版於2008年的《我的喬治亞》裡,以西西為原型的敘述者愛倫,也熱情投入於創造她的娃娃屋。小說觸及許多有關娃娃屋的知識、愛倫到歐洲各地參觀娃娃屋及微型建築的經驗,以及她和朋友、玩偶關於娃娃屋展開的對話。從娃娃屋這種女性化的「玩具」出發,西西展開了有關藝術與遊戲、現實與虛構的思考,但這只是切入小說的其中一條線索。
處於《我的喬治亞》故事核心的娃娃屋,以英國十八世紀喬治亞(Georgian)建築為原型。娃娃屋內的住客來自一個十八世紀英國的上層家庭,通過布置這個家居,讀者也被愛倫所帶領,漸漸深入到十八世紀英國的日常生活面貌,經濟、文化等等層面的歷史發展。
西西選擇這樣一座娃娃屋,當然並不是偶然的。小說開始時,拿著娃娃屋的愛倫在樓梯上摔了一跤,正好呼應了1982年戴卓爾夫人失足於中國人民大會堂前的一幕。娃娃屋處處關乎殖民時代的記憶,而小說甚至直接點明了愛倫選購娃娃屋的意圖:「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記憶。」
以微型玩具的主題來重建記憶,小說與紀念碑式(monumentalist)的歷史想像拉開了距離,從而開展不一樣的,形塑記憶的進路。玩具屋之小、遊戲之瑣碎,正好對照於歷史建築之偉岸、重大。紀念碑以僵硬的固態銘刻歷史,娃娃屋的特點,卻正如愛倫所說:「流動,非完成,偶然凝住,卻又準備隨時變更。」
對於 《我的喬治亞》的評論
何福仁:<解讀《我的喬治亞》>
這是一本備受忽略,也頗受誤解的書……
《我的喬治亞》裡有兩種不同的人物,也有兩種不同的對話,符號並不一樣,要知所區別。人物方面,主人公自是經營喬治亞屋子的敘事者,名字叫愛倫,恰好這是作者西西的英文名,另有一位但聞其聲的對話者,以及敘事者的一家人,他們在終篇時茶聚,提出各自心目中理想的家。
嚴格說來,小說裡實在的、真正的人物,只有一個,那是敘事者,所有動作由她承擔。人偶都是虛擬的,是被造物,並不承擔動作,而是對動作作出反應、表示意見。作者只通過對話表現他們,因為目的在理念,是想法,不在人物的塑造。他們活在對話裡,在對話裡流露各自不同的心態。
如果你已讀過《我的喬治亞》,歡迎留言給我們!